icon
网址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You don’t have to be responsible for someone’s feelings to acknowledge them." (Michael P. Nichols, 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翻译:
接受别人的情绪,并不表示你必须为TA的情绪负责。
心得体会:
觉得对方表达情绪是在指责自己而自己要被迫为对方的情绪负责,这是很多人难以跟别人沟通的主要原因。当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往往会误解为他们在要求我们采取行动或解决问题,从而产生防御心理。这种误解会让我们在对话中更加封闭,无法真正倾听对方的声音。其实,倾听并接受对方的情绪,只表示我们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为这些情绪承担责任或立即提供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仅仅是倾听和接受对方的情绪,就已经满足对方的需求了,就已经能够让对方平复情绪了。

"The situation of the poorest 50% has improved more in terms of income than in terms of wealth (their share of total income has grown from barely 10% to around 20% in Europe), although here again the improvement is limited and potentially reversible (the share of the poorest 50% has fallen to just over 10%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980s)." (Thomas Piketty, Time for Socialism)
翻译:
对更贫困的那一半人口来说,收入提高的程度超过了资产增长的幅度(在欧洲,这些人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份额已从仅10%增长到约20%)。但尽管如此,收入提高的幅度仍然有限,而且很可能再次下降(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更贫困的一半人口,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份额已降至略高于10%)。
心得体会:
社会发展确实解决了大部分传统贫困问题——那种收入低到难以糊口、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贫困。如今,大部分极端贫困已成为历史记忆,这一点在《Factfulness》一书中也有充分论证。
然而,我们需要认清一个现实:相比整体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和生产力的提升),收入增长只是一种短期、表面的改善。它能在短时间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让我们实现以前只能向往的生活方式。
而资产增长则是一个更为缓慢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积累和明智稳健的投资决策。与收入的即时性相比,资产积累往往需要数年、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这种长期积累不仅需要自律和规划能力,还需要对宏观经济的深入理解。这些能力既依赖于家庭的言传身教,也需要有足够资源接受优质教育。简言之,不仅要先富起来,还要能持续保持富裕。
对于那些刚刚摆脱贫困的新中产阶层,收入增加首先带来的往往是消费升级(许多人错误地将此视为通货膨胀)和负债增加。这导致新中产在尚未积累实质性资产前,就已体验了"变富"的表象。但这种"富裕"不仅是暂时的,还极易受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和收入中断的影响,始终面临返贫风险。
因此,收入增长并不必然转化为长期财富积累,从贫困到新中产的收入提升也不代表真正的社会阶层流动,而仅仅是同一阶级(无产阶级)内不同收入群体的变化而已。

"What might appear to be modesty in some cases may have more to do with the reluctance to expose old wounds. Many people learn instead to channel their need for appreciation into personal ambition or doing things for other people." (Michael P. Nichols and Martha B. Straus, 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翻译:
有时候,谦虚的表象下,实际上可能埋藏着不想揭开的旧伤疤。在成长过程中,很多人对欣赏赞美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学着把这种需求转化成个人的野心和抱负,或是通过为别人做事来获得满足。
心得体会:
也许,"欣赏赞美"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对"欣赏赞美"的渴求本质上是对爱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被认可和被欣赏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之一,而这种需求在成长过程中若得不到满足,便会寻找其他途径来表达。
未被满足的情感渴望从来不会简单地消失不见,只会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行为模式中。这种转化通常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发展:
如果这种渴望转化为高傲自大的心态,表现为“我非常出色,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那么这种渴望就悄然转变为推动个人野心和抱负的内在动力。这些人往往会通过不断追求成就和个人目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试图用成功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相反,如果这种渴望转化为一种卑微的姿态,表现为“请看我为你做了这么多,难道你不应该认可我吗?”,那么这种渴望就会演变成一种讨好他人的习惯,成为所谓的"老好人"。这些人常常会过度付出,牺牲自己的需求来满足他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认可。然而,老好人通常会陷入自我感动的怪圈,还会把别人对自己的“亏欠感”“愧疚感”混淆成“感激”“感恩”。

"We don’t usually stop to examine patterns of misunderstanding in our lives because we’re stuck in our own point of view. Misunderstanding hurts, and when we’re hurt we tend to look outside ourselves for explanations. But the problem isn’t just that when something goes wrong we look for someone to blame. The problem is linear thinking. We reduce human interactions to a matter of personalities. “He doesn’t listen because he’s too self-absorbed.” “She’s hard to listen to because she goes on and on about everything.” Some people blame themselves (“Maybe I’m not that interesting”), but it’s usually easier to recognize the other person’s contribution." (Michael P. Nichols, 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译文:
因为受个人视角和先入为主的局限,生活中,我们基本不会专门停下来,研究误会有什么规律。但是,发生误会时,人会受伤。受伤时,我们又习惯向外找原因。这样做的问题,不是一有事就去怪罪别人,而是形成了惯性思维。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简化成了单纯的“性格使然”。“他太自我了,根本不听别人说什么。”“她太啰嗦了,说什么根本听不下去。”虽然也有人会怪自己(“可能我这人就是挺无聊的。”),但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总是更容易些。
心得体会:
这段话里,我觉得作者总结的“linear thinking”太形象了。我把它翻译成了“惯性思维”。怎么理解“linear thinking”呢?可以看下面这个图:

linear thinking其实就是线性思维,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线性代数方程。像图片的y=2x+1这个方程里,只要给你一个x值,就能马上知道对应的y值。
在这篇文章里,可以理解为,看到了一个人的表现,就马上把它归结到一种性格缺陷的原因上,是一种缺少思考、分析,寻找捷径直接贴标签的思维模式。所以我把它翻译成“惯性思维”。
这段话所批评的现象已经很清楚了,我想说一说这种“惯性思维”的坏处。
把交流里产生的问题,都“惯性思维”地归罪于别人的性格问题,最大的坏处是容易得出“这个人就这样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结论。而这样的结论,就相当于“我没有问题,责任全在对方,而且问题不可能解决”。一旦陷入这种思维,就会不自觉地放弃改善关系,放弃解决问题,放弃努力。实在是太可悲了。
- 作者:Neo Zed
- 链接:https://musingpages.com/translation/2025/07/21/communication-emotion-relationships-notes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