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我认为,大部分人都对“自我感觉良好”上瘾。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精心修饰的照片,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他人的赞美和认可,许多人似乎都在不断追求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一种典型的“自我感觉良好”是觉得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而自己的立场是绝对高尚的。他们认为自己代表了先进、进步、文明,并以此为根据,将自己不认可不认同的观点打击成落后、愚昧、陋习。
这种心态不仅让人在面对不同意见时变得固执己见,还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因为一旦我们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就很难客观地倾听他人的观点,更别提理解和接受了。这样的人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会很容易先射箭后画靶,不管讨论的对方说什么,先上来否定和批判一番。这样的讨论,就像鬼打墙一样,根本就没有任何建设性可言。
在一个微信群里,有几位年轻的妹妹,自诩“女权主义者”,并以此立场出发,用“女权主义”的立场看待所有的问题,比如她们认为“所有的男性都是既得利益者,都是对女性的剥削者、压迫者、迫害者”,她们认为“男性与女性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因此她们在群里很乐于煽动男女对立。
我认为,她们所谓的“女权主义”并不是我所认同的女权主义。我所认同的女权主义,是指争取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权利平等的运动。它关注的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平等,还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公平待遇。女权主义追求的是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推动社会对女性贡献的认可和尊重,实现性别的平等,使每个人都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而受束缚。但是,在我看来,她们的“女权主义”,主要体现的是对男性的仇恨,追求对男性的清算、报复,追求的是女性的特权,目的是以“女权社会”“母权社会”替代当前的“男权社会”“父权社会”,也就是实现女性对男性的剥削、压迫、迫害。
这种对男性的仇视和对男女对立的煽动,实际上将全体男性都推到了对立面,导致双方之间的敌意和不信任加剧。而在我看来,女权主义运动绝对离不开男性的参与和支持。事实上,只有通过男女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男性和女性需要更多的对话和理解,而不是对立和分裂。只有这样,女权主义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和公正。
群里那几个所谓的“女权主义者”本身其实是反女权的。我记得有一次讨论到婚育的问题,她们几个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婚姻和生育,认为婚姻和生育是对女性的全面压迫,呼吁女性拒绝结婚和生育,以获得所谓的“身体自由”。她们抨击那些选择为家庭付出和生育的女性,认为这些女性丧失了独立人格,认为这些女性完全抛弃了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她们抨击已婚已孕的女性(污名化为“娇妻”),认为这些女性放弃了自我价值,甚至将生育视为一种交易手段,认为这些女性只是为了获取高额彩礼和生育补偿才选择生育。
她们却无法接受的事实是,所谓的“身体自由”不仅仅包括选择不婚不育的自由,也包括选择结婚生子的自由。她们将“身体自由”局限在只能选择不婚不育的范围内,本身才是对女权和女性自由的直接攻击和剥夺。每一个女性都应该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方式,而不是被某种单一的“自由”定义所绑架。她们这种狭隘的观点和极端的主张,实际上是对真正女权主义精神的背离和误导。
她们还有一个奇怪的迷思,就是认为“所有的男性都会剥削压迫女性”而且“所有对女性的剥削压迫都是男性造成的”。比如我记得有个女生说,男性犯罪率比女性犯罪率高三倍,并以此为根据说都是男性在伤害女性。她的这个说法,其实做了很多假设,第一个假设是所有的男性罪犯的受害者都是女性(而所有女性罪犯的受害者都是男性),第二个假设是所有犯罪都是暴力犯罪。这两个假设其实都不成立。男性犯罪的对象不仅有女性也有男性,而且犯罪除了暴力犯罪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非暴力犯罪。因此,不能从男女犯罪率这个数据就得出全是男性侵犯女性,或者男性肯定侵犯女性。而且,还需要看到一点是,在女性陷入困境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有大量男性伸出援手施救。
我个人认为,“女权主义”“男女平等”这样的话题心平气和地聊一聊、讨论讨论不是坏事,不能假装这些事不存在,掩耳盗铃。我的立场就是,如果有些事情,我的孩子长大了会问我,那就不要逃避。这些“女权主义”的女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有切肤之痛,我理解她们表达情绪的需要和自由,只是难以接受她们极端的立场和不理性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田园女权主义”或者“女权自助餐主义”会伤害和拖累主流/经典女权主义的原因。因为当一个群体以“女权主义”自居时,这个群体常常会被最恶劣最极端的一小部分代表。而主流的合理诉求,会因为边缘的、极端的和不理性的诉求受到污名化,引起社会大众的反弹排斥,导致女权主义者内部的分裂分化。这样一来,女权主义的目标也自然愈加难以实现。
情绪化的思考和表达非常不适合在公域开展讨论,尽管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任何论坛、微博、短视频下面的评论区里,都充斥着情绪化的表达,这种现象无论在社交媒体还是在其他在线平台上都十分常见。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往往会掩盖理性的声音,使得讨论失去建设性和深度,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理性思考和理性表达就显得非常珍贵。
理性思考是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依靠逻辑(理)和客观证据(据),而不是情绪和偏见。它要求我们客观地评估事实,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反应。理性思考的核心是逻辑推理、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这些方法来达成更加公正和准确的结论。
理性表达则注重事实陈述和逻辑推理,尽可能少地做价值判断。这意味着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们应当基于客观的事实和合理的推理,而不是主观的情绪和偏见。理性表达要求我们在讨论时保持冷静和客观,避免使用过于情绪化的语言,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和观点。理性表达也包括更好地倾听和理解对方的事实陈述和逻辑推理,从而促进建设性和有效的沟通。
所谓的价值判断就是评判孰优孰劣、谁对谁错。价值判断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也就是“我更好、我正确”。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经历和背景不同,对同一事件或现象的看法也会有所差异。在进行价值判断时,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可能受到个人偏见和情绪的影响。因此,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倾听他人的观点,尽量基于客观事实,仔细推理,谨慎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讨论中保持理性,避免误解和冲突。
所以价值判断应该是一切的终点,是在就事论事中后置的。换句话说,在讨论中,价值判断应该是我们从摆事实讲道理中推断出的结论,而不是一开始就决定的。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讨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然而,在情绪和立场之争中,情况则有所不同。价值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前置的,是讨论的起点。这种做法常常导致讨论者在一开始就带有偏见和预设立场,缺乏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从而使得讨论的过程变得更加困难。这样的出发点,会让讨论者思维闭塞,难以接受其他观点,对一切不符合自己立场的事实和观点都予以攻击和拒绝,讨论也就自然而然的变成鬼打墙,止步不前。
- 作者:TZ
- 链接:https://musingpages.com/journal/2024/07/25/reason-and-rationality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