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一篇美国大学教授带着些许绝望写的文章,指出生成式AI已经危及教育的本质,给教育带来存在危机。
1)文章首先以职业摔跤作为类比——这不是真正的体育,而是"假戏真做"的娱乐。摔跤手在表演,裁判在表演,观众也在表演,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竞技是假,娱乐是真,只有傻子才会把它当成体育。
2)ChatGPT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瞬间获得高质量答案,完全摧毁了学习的过程,包括阅读、初稿、获取反馈、讨论观点、修改完善——在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沉淀、投入、摩擦与碰撞,这些全都消失了。学生一旦依赖,就无法摆脱人工智能。结果是:不再学习,不再思考。
3)老师能明显看出学生提交的作业/答卷是ChatGPT/AI生成的。只有傻子才会花时间批改这样的作业。于是,老师也开始使用ChatGPT给学生打分、写反馈。
4)这时,一切都变成了表演。学生假装在学,老师假装在教,"假戏真做"。课堂的存在已失去意义,教育的核心价值被瓦解。
5)作者感叹,当年还曾积极将AI融入教学,最终却发现技术吞噬了教育的本质意义。
最后,作者表示问题无解,以开放式提问作结,希望引发人们对教育未来的深层思考。
这就回到了兔主席多次提到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成式AI可能会让人"越用越傻"——尤其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人。因为它剥夺了人必须经历的学习、归纳、思考和沉淀能力。每个家长都需要认真思考——至少尝试思考——你希望让孩子和AI建立怎样的关系?AI究竟应该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但随着生成式AI快速发展,我们正在进入"智能体"年代,聊天机器人将无所不在,渗透于每个电子设备。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上面的担忧虽然有一定的道理,造成的现象也确实存在,但这里的假设是"因为AI的普及,导致人思考和学习不再必要,让学生放弃了思考和学习"。我觉得这个逻辑是错的。
我认为,这里存在因果颠倒的问题。很多人本来就不愿意思考和学习,他们之前的思考和学习本来就是不情愿的、低效的、应付考核要求的,带给他们的也不是收获,而是疲惫和打击。AI的普及并没有改变他们"不愿意思考和学习"的本质,只是让他们能够更高效地、更省力地应付了考核要求,减少了他们的痛苦和疲惫,提高了产出(作业之类)的质量起点。
换句话说,AI并不是导致人们不思考和学习的原因,而是让那些本来就不愿意思考和学习的人找到了更便捷的应付方式。这反映出的不是AI本身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学习、渴望思考的人来说,AI的出现不仅不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过程,反而能够帮助他们更高效地获取知识、验证想法、拓展思维。
对于这些人来说,AI的作用显然不只是瞬间生成答案那么简单,而是将AI融入学习和实践的各个步骤,例如:
- 在学习计划阶段,用AI帮助列出学习路径和关键知识点
- 在阅读文献时,让AI总结要点、解释难懂概念、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 在写作过程中,用AI进行头脑风暴、检查逻辑结构、提供修改建议
- 在复习阶段,让AI出题测试理解程度、指出知识盲点
- 在研究过程中,用AI帮助分析数据、提供不同视角的见解
- 在实践项目中,让AI协助解决技术难题、推荐相关资源
这些都是将AI作为辅助工具来增强学习效果,而不是完全依赖AI来替代思考。在与AI互动的过程中,这些人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AI的指挥者、辩论对手、学生、甲方、审校者,甚至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人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掌控与AI的互动,AI并非取代了人的思考,而是成为了激发思考、辅助学习的得力助手。
反观前文批评的情况,多半是因为这些人把自己的思考和学习给外包给了AI,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完全拿去娱乐和消遣,给AI一个简单粗陋的指令,然后就坐享其成,甚至连自己想要什么成果都没有概念。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由AI造成的,AI只是让这样的人更容易这样做而已。
我不会担忧AI让人丧失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我期待AI会怎么增强人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 知识获取的广度和深度:AI作为强大的信息处理助手,能够快速检索、分析和整合海量信息,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获取准确的知识。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节省,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从传统的"图书馆借阅、人工浏览、手动抄写"到"搜索引擎检索、智能浏览、自动保存",再到现在的"AI智能检索、深度分析、个性化总结",学习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AI能基于上下文理解学习者的需求,提供多维度的解释和丰富的实例,将抽象晦涩的概念转化为具体易懂的形式,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这种知识获取能力的提升,突破了传统学习中的资源限制和地域束缚,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走向平等化和普及化,推动了更深层次的知识平权。
- 个性化学习体验:AI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和兴趣点,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建议和即时反馈。它不仅可以精确识别学习者的知识盲点,还能动态调整学习进度和难度,针对性地推荐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练习材料。AI系统能够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反应和进步情况,不断优化和调整学习路径,确保学习效果最大化。而且,作为一个理想的教学助手,AI具备人类教师难以企及的特质:它拥有无限的耐心,可以反复解释同一个概念直到学习者完全理解;它完全不带个人情绪和偏见,不会对学生建立权威或等级关系;它永远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不会咄咄逼人或自以为是;它欢迎任何形式的质疑和挑战,并能就每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这种中立、客观且富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能让学习者以最自然、轻松的状态专注于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
-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随着DeepSeek R1等大语言模型的发布,"深度思考"和"逻辑推理"的门槛得到了极大的降低。通过与AI进行深入的对话和辩论,学习者不仅可以充分利用AI模型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能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在与AI的互动中,学习者需要不断提出问题、挑战AI的观点、验证其论述的合理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AI的回应往往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问题,为人类提供新的思考维度,从而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本质。通过这种思维的碰撞和交锋,学习者能够逐步建立起更全面、更系统的思维框架,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创造力的激发和实践:真正的创新必然建立在个人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观察之上,但作为人类,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限制。时间的约束让我们无法尝试所有可能性,经历的局限让我们难以跳出固有思维模式,认知的边界也让我们的技能和创意难以突破既有框架。在这种情况下,AI的出现为创造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方面,人类可以运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和审美判断,对AI生成的海量创意进行筛选、重组和升华,找到最具价值和创新性的元素。另一方面,AI也能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参考建议、展示不同的思维角度,帮助人类突破思维定式,激发出更多创新灵感。尤其在技术实现层面,AI在编程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辅助能力,能够帮助创作者快速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作品,大大缩短了从创意构思到最终成果的距离。
在以前,有一些人虽然有学习的意愿,却因为缺乏合适的学习工具和方法而望而却步。他们可能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或者在遇到困难时找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AI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也就是说,AI降低了思考和学习的难度和门槛。
回到兔主席的说法。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这个AI时代培养和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不仅包括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也包括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真正享受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结果。这个教育理念的本质,其实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即便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是教育最核心的部分。
真正需要家长深入思考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运用AI这个工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AI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习的助手?是创意的激发者,还是能力的培养者?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既不过分依赖、又不过分排斥AI的健康关系,让AI真正成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
使用AI的方法,包括如何提出恰当的问题、如何设定合理的期望、如何评估AI的输出结果、如何将AI的建议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方案等等,都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规则来概括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家长要示范和引导,让孩子们观察和学习如何与AI进行有效的互动。比如,我们可以展示如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小的步骤,如何通过多轮对话来逐步完善需求,如何识别AI回答中的潜在错误,以及如何将AI的建议与自己的判断相结合。这种经验的传递,将帮助下一代更好地驾驭AI这个强大的工具。而这些经验,要求家长自己去熟练应用AI。简而言之,想让孩子如何应用AI,家长自己就要首先那样应用AI。
- 作者:Neo Zed
- 链接:https://musingpages.com/journal/2025/04/11/ai-impact-education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