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人能真正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人所谓的被你影响了只是片刻感动,最后还是投入到自己以前的生活,人可以片刻的感动,不可能持久的感动。你能真正影响的人,一定是你愿意在他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跟你有真正的接触的人。那片刻的感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是这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欺骗,你在欺骗自己,你也在欺骗别人。 ——罗翔
我对罗翔讲的这句话很认同。
从教五年,当老师最初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影响年轻人,希望他们有理想,有成就,成为这个世界上需要的人才,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
这五年,总共教过几千个学生,能够因为我讲课而片刻感动的人应该不少,但真正受我影响的人却屈指可数。大多数人的片刻感动只在当下,就像刚听完一场成功学鸡汤讲座,就像刚看完一部励志电影。在当下那一刻,他是真心相信自己受到影响,会改变自己,朝向感动他的那个人努力,但不久之后,人生的惯性却很容易将人拉回原来的轨道。
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模式注定了老师很难真正地影响学生。即使是最有耐心、最有热情的老师,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学生进行接触和交流。学生们的生活世界和学校课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老师在课堂上所能给予的,仅是知识的传授和短暂的人生指导。
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正能深入到学生内心,引起他们持久改变的可能性非常小。大多数学生在课堂结束后,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启发,可能会很快被日常生活的琐事和自己的情绪所淹没。而真正能与他们建立深度联系,影响他们内心的,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
而且,一个老师影响学生的场景,与其说是在课堂上,不如说在课后课外的可能性更大。课后课外,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更加自由,更有可能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这是老师真正有机会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自我,明确人生方向的时候。
我能感受到受我影响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课后跟我有交往的那些。任教期间,我最喜欢也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请学生一起吃午饭。一方面改善一下伙食,一方面也能轻松地聊天。因为没有了课堂的情景限制和教学任务的约束,聊天的内容可以海阔天空,自由发挥。自然,内容也就能更贴近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而且也能够适当地把他们从关注眼前的局限中抽离出来,多聊一聊不在此时此地的事,畅想一下未来,了解一些更遥远的事。
所谓的受影响和片刻感动,在一开始都是一样的。很像和菜头所说的“第一念”。
第一念,通常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某个事物或情境时,内心产生的第一反应或初步想法。它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最初的兴趣、好奇心或动机,往往是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的关键因素;是人们决定开始某项活动或探索某个领域的起点;是推动人们从静态到动态,从思考到行动的催化剂;在与他人互动时,激发对方的第一念可以更有效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而不是仅仅通过逻辑说服或命令;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契机,通过追随第一念,人们可以探索新的领域,学习新技能,实现自我提升。 ——《第一念升起》
除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还有孩子对父母的影响。
今天早上,岳父拿了一则短视频来问我是不是真的。短视频上一个男的抱着猫疯狂亲,配文是“一男子养猫太久,与猫亲密接触,身患疯猫病,治愈率为零。”
我说这肯定是假的,没有这种病。他还不信。
现在的年轻人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似乎变得越来越大,尽管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无数的渠道和平台去获取和分享信息,但是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却似乎越来越少,互动也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包括时间上的繁忙,地理上的分离,或者是生活方式和观念上的不同。
我们对父母的影响力也似乎在不断地减弱。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和他们交流,更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父母有时候更愿意相信他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信息,也不想听我们的建议,很容易被网络上的谣言和错误信息所误导。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年轻人就必须多关注父母,多花时间陪父母,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想法。同时,也要把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分享给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观点。长久的陪伴,才能真正地影响他们,帮助他们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避免他们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父母子女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维持和加强这种联系。我坚持每天中午花十几分钟跟我妈打视频聊天。
很多人觉得,话说着说着就说完了,唠家常很没用。而我觉得,有用的话是用来办事的,用来实现目标、达成目的的;而没用的话,无聊的唠家常,才是用来增进感情的,加深了解的,培养信任的。
- 作者:TZ
- 链接:https://musingpages.com/journal/2024/06/25/influence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