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我对两种类型的成功学书籍并不感兴趣,但我愿意解释一下为什么我对它们产生了抵触感。
第一种类型的书籍就像打鸡血,充满了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一定可以的”或“只要……就能……”的说法。这些书籍的效果与小时候家长灌输的“你要好好学习”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出一辙。这些都是一种成本很低且效果短暂的兴奋剂,但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它们不能提供真正的方法论,也不能提供行动的路线图,更无法提供新的知识和工具。
第二种类型的书籍则是将表面的、肤浅的、偶然的因素进行普世化和崇高化。比如以前常见的那种故事,一个人去面试工作,因为扶老人或者捡垃圾这种小事被面试官看到,而获得了录用。然后通过这件事得出,一个人应该注意日常的举止,要素质高,要与人为善等等大道理。这种成功学书籍似乎给了一个方法论,但实际上并没有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它们只是重新包装了传统的道德和良好的习惯,而没有引导读者去深入理解和思考。
然而,如果一本成功学的书能提供真正的方法论,能提供新的知识和工具,能够帮助读者取得进步,我是不会拒绝的。我相信这样的书籍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也能提供我更多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对我来说,我选择看什么书,取决于我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完全是我内在的选择。我在选择看什么书的时候,只会思考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有什么帮助。而“成功学”这个标签,并不是我做决定时的参考。
关于选择书籍,我认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对我有没有价值,而不是社会是否认为它是通往成功的必读书籍。这就像《穷查理宝典》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要丰富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模型。我觉得这个说法非常好,因为人应该丰富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只有视角越多元,人才会越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想法。
我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就是逐渐增加视角的过程。从儿童的自我为中心的一元视角,到青少年的二元非黑即白的视角,再到成年的多元视角。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固执己见,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承认自己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他们的世界观崩塌。
在英文中,成功学的分类被称为self-help,我觉得这个称呼更为合适。这个词语更加准确地描绘了这类书籍的真正用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比如达利欧的《原则》和Cov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但我认为,要让这些书发挥效能,需要一些前置条件。第一要理智,第二要诚实,第三要自律。
理智,会认同逻辑并达成与相同的结论。诚实,会直面自己的不足而不去逃避。自律,才能把认同的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 作者:TZ
- 链接:https://musingpages.com/journal/2024/06/29/self-help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