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微信群里,有个网友说:“我以前很喜欢的一句话是 如果一个人虽然痛苦,但是不改变自己,说明这个痛苦还不够大。可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见到很多人,我觉得他们那种困境中的痛苦我是一丁点都不能再承受了……完全无法理解他们怎么可以忍受继续下去。可能比起这种痛苦,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想要。”
可是我想说,改变也是有条件的,最起码的条件就是“知能愿可”:知——意识到需要改变,明白改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改变的起点;能——有能力有方法改变,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改变的基础;愿——有意愿有决心改变,内心渴望并坚定信念,这是改变的动力;可——有条件有机会改变,外部环境允许并提供了改变的可能性,这是改变的保障。
知,是指要首先认识到当前的状态需要改变。这意味着要清楚地了解现在的状态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要知道现在的状态是自己不想要的,并且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这其实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自我反省,还要求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认识。这最起码要求自己必须对自己诚实,不能自欺欺人,同时还要有勇气面对现实。
人对“自我感觉良好”天然成瘾,对维护“自我感觉良好”有一种本能的渴求。这种渴求往往会导致自欺欺人,难以正视自身的不足和错误。我承认,适度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但过度的自我感觉良好则可能阻碍客观认识自我。如果一个人过于沉浸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中时,就容易忽视外界的反馈,就容易无视客观事实,对自己的缺点和失误视而不见,停滞不前,甚至将所有的不顺遂都归咎于外部环境和身边的其他人,习惯性甩锅,给自己塑造成“受害者”。
有很多人把自我反省当成是自我否定,这其实是不对的。自我反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升。而自我否定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否认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容易导致自信心的丧失。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区分自我反省和自我否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自我反省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在反省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是首先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成绩,并且告诉自己要保留和发扬下去。其次才是通过反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反省有助于我们在未来的行动中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比如,在训练翻译和口译的时候,老师让我们“record,review,retry”。也就是首先要录音,把自己做的口译形成记录(而不是空想),其次是回顾反省,这个过程当中要首先发现自己做的好的地方,记录下来,给自己鼓励,并继续保持,然后发现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方案。最后是再做一次,落实自己刚刚的改进方案,并且再次记录,如此循环往复,精益求精。通过这样不断地自我反省,逐步形成螺旋上升改善的惯性,使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不断进步。
然而,许多人在进行自我反省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自我否定的陷阱。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而且会夸张放大,看得过于严重,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让自己陷入一种消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自我否定会让人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从而放弃努力,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在进行自我反省时,我们要注意保持一种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既不过度美化自己,也不过度苛求自己。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想要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能,是指我们需要具备实现改变的能力和方法。即使我们意识到了问题,也制定了改变的计划,但如果缺乏相应的技能和知识,改变也难以实现。这其实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而不止是用当前的时间切片去看。人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持续性的。即便现在缺少需要的能力,我们也仍然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变化。
我认为,学习的最大阻碍就是“懒惰”和“自满”。懒惰是指一种不愿意付出努力、不愿意主动思考和学习的状态,而自满则指的是对现有知识和能力的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再继续学习和进步。
“懒惰”的具象化就是“伸手党”。这类人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向别人求助,而不是自己去尝试、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中,他们可能不会自己查阅资料,而是直接向同学或老师询问答案;在工作中,他们可能不会主动思考如何完成任务,而是希望同事或上级为他们提供详细的指导。
懒惰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懒惰,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惰性。这种状态让人对学习和进步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总是找各种借口逃避努力和挑战。懒惰的人往往会在面对困难时选择退缩,而不是迎难而上,结果就是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停滞不前,甚至退步。懒惰让人失去对未来的规划和追求,只会在原地踏步,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自满同样是学习的一大障碍。自满的人总是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不需要再学习和提升。这类人群对应的就是“邓宁-克鲁格曲线”上的愚昧山峰。
notion image
在愚昧山峰上,知识贫乏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无法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态度会让人停滞不前,甚至在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时产生蔑视和抗拒心理,失去对新知识的渴求,无法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事物和挑战。他们往往因为缺少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知识盲点。这种自信源于对实际情况的无知,导致他们无法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忽视了进一步提升和成长的机会。
要克服懒惰和自满,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保持对知识的渴求,保持好奇心,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愿,是指我们要有改变的意愿和决心。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想法,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心渴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没有这种内心的渴望和信念,再多的外在能力和方法也无法真正推动改变。因为改变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内心的力量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困难时,我们的第一念头尤为重要。这种第一念头往往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坚持下去,是否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心动则念起,念起则行为,而行为则改变命运。”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和引导自己的第一念,使之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我们的改变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恒心和毅力是改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改变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和适应,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不被一时的困难所打败。正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最终迎来成功的曙光。
可,是指外部环境要允许和支持我们的改变。这意味着不仅仅我们个人需要具备改变的意识、能力和意愿,还需要整个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和工作环境,都对我们的改变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即使我们具备了足够的意识、能力和意愿,但如果外部环境不支持,甚至对我们的改变持反对意见,那么我们的改变依然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和挑战。
面对客观条件,要理性对待,不要情绪化。我们需要冷静分析当前的状况,找出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必须克服的障碍。情绪化的反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我们失去判断力,做出不理智的决策。理性对待客观条件,保持冷静和务实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
因此,改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都做好准备。只有当“知能愿可”这四个条件都满足时,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邓宁-克鲁格曲线马凯硕访谈:中美竞争的复杂变量及其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Loading...
TZ
TZ
阅尽千帆终执手,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新发布
振臂高呼GPT必应
2025-2-3
将剑桥英英词典加入Alfred快捷搜索
2025-2-3
【转载】美国霸权的衰落
2025-2-2
将Perplexity加入Alfred快捷搜索
2025-2-1
五行旺衰
2025-1-30
正视中美差距
2025-1-30
2017-2025TZ.

阅千帆 | 阅尽千帆终执手,此心安处是吾乡

Powered byNotionNext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