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本文来自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范家銘老师Facebook。是范老师在AIIC台湾培训班结束之后所感。
原文是正体字,转换成简体字,方便阅读,修改了部分标点符号和错别字。
全文转发如下:

科技发展或多或少影响各个行业,口译也不例外。二十年前,互联网完全改变了口译员准备工作的方式;现在的口译学生很难想象我们的老师当年得在图书馆厚重的参考书里找寻一条专业术语。近年来,新科技带来的软硬件也持续影响口译员在工作前的准备、工作的方式、工作后的作业。若口译员不了解这些新发展,很有可能会被懂得运用这些新科技的同事取代。有鉴于此,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terprètes de Conférence, AIIC)于 1 月 20、21 日,委托台湾师大翻译研究所承办 Technology for Interpreters 工作坊。
AIIC 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培训工作坊”,主题多元,包括语言训练、教学法、市场实务等。这一次的工作坊则邀请有兴趣的会员与非会员回到教室里头,探索各种口译员可以利用的科技装置与应用程序。讲师是埃及籍的阿拉伯语厢口译员 Maha El-Metwally 女士。她自日内瓦大学取得口译培训硕士,目前工作根据地为英国伯明翰。参与的三十多位学员则来自台湾、印度尼西亚、澳洲、澳门、英国、北京;多数为现役口译员,但也有以翻译教学或笔译工作为主的同行。
工作坊第一天的主题是“同步式的逐步口译(simultaneous-consecutive)” ,第二天则介绍平板计算机及智能型手机上有哪些应用程序可以协助口译员工作。
逐步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大陆称“交替传译”)就是“讲者讲完一个段落之后,口译员翻译该段落”。一般来说,无论讲者讲话的段落是长是短,口译员都会用“笔记”来辅助记忆,以免讯息量太多记不起来,或者忘记具体的细节(例如数字、条列式的项目)。逐步口译往往是口译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因为我们往往是透过逐步口译来学习如何专心聆听、分析话语、解构语言、建立记忆、组织逻辑、重建讯息。学习逐步口译也能让我们检视、反省自己的语言能力,训练公共演说的技巧。虽然国际会议中已经很少用到逐步口译(外交、商务场合中仍然以逐步口译形式为主),口译学校大概都不敢废除这门课程。即使有学者主张同步口译与逐步口译的技巧不同,多数口译培训课程还是会先教逐步口译,再教同步口译。
同步口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对岸称“同声传译”)则是口译员透过耳机聆听讲者的话语时,以些微的时间差将讲者的话翻译成另一个语言,并透过口译系统将翻译传递到听众的耳机里。学习同步口译的技巧基本上就是在学习如何在“正确的时间点”将人脑有限的注意力在不同的工作(task)之间切换。这些“工作”包括聆听、理解、提取知识与记忆、分析、转换(翻译)、产出(说话)、监听自己、用眼睛观察与判断相关的线索(例如讲者的表情、屏幕上的投影片等等)。这个“切换注意力的时间点”基本上取决于口译员对于各种因素的判断,包括讲者说了什么、自己听懂了什么、自己已经说了什么、该段讯息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难易、自己说不说得出来等等。这样的判断力背后就是各种翻译策略的运用,而翻译策略大抵是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因此语言能力好坏会决定同步口译的学习与表现。
逐步口译的一大困难是“一边聆听,一边写笔记”,两个工作会互相干扰。有时候口译员得花一些时间想该怎么把一段比较难理解、难转换的讯息记录下来,这时很有可能没听到讲者的下一句。有时则不得不去芜存菁,以免见树不见林。但是有些场合特别需要口译员巨细弥遗,例如搜证口译(deposition)、法庭口译、警察笔录、医疗口译等等。因此有口译员发现可以利用愈来愈先进的录音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大概就是“同步式逐步口译”的滥觞。
根据 Miriam Hadidi 与 Franz Pöchhacker 的定义,“同步式逐步口译”是一种混合式的口译,用“原文的数字录音取代口译员原本写在笔记中的内容与长期记忆,要翻译时播放原文录音,口译员以耳机聆听,再以同步口译的方式翻译给听众”。据传,第一位记录这种翻译方式的是意大利语厢的欧盟口译员 Michele Ferrari,他在 1999 年用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尝试同步式逐步口译。欧盟口译总署则从 2003 年开始尝试用数字录音笔。
我第一次听到这种逐步口译方式,其实是出自前辈曾逢祥老师口中。他从事许多搜证口译的工作,需要处理大量繁琐的细节,即便有法庭纪录员协助呈现原音的字幕,用视译的方式来翻译似乎没有用同步口译的方式来得容易。因此曾老师半开玩笑地提议,应该用这种方式来做逐步口译。
我第二次听到有人介绍这种逐步口译方式则是在 MIIS(明德大学蒙特雷学院)的研讨会上。西班牙语口译员 Esther Navarro-Hall 教授利用 Notability 这个 iPad 上的应用程序及触控笔,在许多实际的工作场合中运用同步式逐步口译。她甚至申请了商标,将其命名为 Sim-Consec,并在 MIIS 开课教授这样的逐步口译方式。
这一次 El-Metwally 女士介绍了四种可以用来执行(或辅助)同步式逐步口译的工具。
第一种是 Livescribe,型号是 Echo。它是一支能正常书写的原子笔,但它同时具备红外线侦测、录音、播放等功能,同时也有插孔可以连接耳机。它有一个“控制选单”,点击图示后可以录音、播放、加速、放慢,而红外线侦测功能是记录声音与笔记的时间点,因此只要在播放时用笔点选纸上的书写位置,Echo 就会跳至相对应的音文件位置开始播放。虽然 Livescribe 有专属的笔记本,但只要购买控制选单,就可以搭配使用任何自己惯用的笔记本。我们试用的心得似乎也颇有共识。
Livescribe 的好处就是它保留原本的逐步口译形式,因为还是有“白纸黑字”的笔记,口译员可以视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播放录音,切换成同步式逐步口译。不过由于录音麦克风是在笔上,因此收音质量不是很好,若距离讲者太远,或者场地杂音太多,口译员其实很难清楚听到录音。另外,大家也担心耳机线很明显,客户或听众可能觉得有碍观瞻。当然,有录音就会牵涉到隐私权与机密问题,因此若要使用同步式逐步口译,都应事先征询客户与讲者的意见,获得同意后才实行这样的方法。
另外,同步式逐步口译会改变我们笔记的“落款时间”。记笔记的时间一定落在讲者的讯息之后,所以如果要使用“跳至播放处”的功能,就得在把讯息转换成笔记之前,先留下一个笔迹(例如一个小圆圈、一个点),标记讯息开始的地方,不然如果直接点选笔记,讯息可能已经开始几秒钟了,同步口译就会“断头”。
再者,同步式逐步口译也会让口译员“看起来”比较“出神”,会让观众有一种口译员好像不在现场的感觉,毕竟同步口译不需要注重面部表情及与观众的眼神接触。因此,若要采用同步式逐步口译,口译员也得对着镜子练习(或者把自己拍摄下来),看看表情是否仍能维持得像纯粹逐步口译形式时一样自然。
第二种工具是 Neo Smartpen。它的基本原理和 Livescribe 相同,但它必须要使用专属的笔记本,因为纸面上有许多点,在书写过程中这支笔才能“定位”,并将笔迹透过蓝芽功能传输到平板计算机上。大家试用之后认为 Neo Smartpen 没有 Livescribe 来得实用,但对于逐步口译的笔记教学或许有帮助,因为老师可以透过平板计算机,同步看到学生写笔记的过程。
第三种工具是 Notability 这个付费的应用程序。它的功能很多元,也挺强大,只要有平板计算机和触控笔就可以使用,这也是 Navarro-Hall 教授使用的方法。我认为 Notability 有点像 Livescribe 的平板计算机版。录音的装置是平板计算机,如果使用外接麦克风,或许能更靠近讲者,改善收音质量,而且不会被自己触控笔触及平板的声音干扰。Notability 一样也可以选择播放处(但步骤稍微多了一点,会耽搁到逐步口译的节奏)播放,而且你的笔迹会先“淡化”,然后在播放时“重现”。但由于它的加速播放从 1.5 倍起跳,这对同步口译来说有点太快。
第四种工具是 Recorder DX2 这个应用程序。相较于手机内建的录音软件,Recorder DX 2 可以加速播放,而在其音文件清单中,尚未播放的录音档前会有一个小黑点,让口译员知道哪个段落还没有翻译。不过大家都觉得这个在工作上没有那么实用。
由于经费成本考虑,愈来愈多主办单位考虑使用“远程口译”,也就是口译员不到会议现场翻译,而是透过网络传输来聆听讲者,也透过网络传输将口译送至听众。现在甚至有会议是大家都在各自的计算机前面,透过网络平台开会。
有时讲者无法亲临现场,只好改用 Skype 联机来演讲。多年来,口译员被迫接受这种状况。一般人无法理解口译员需要多好的声音质量,因此每当口译员向主办单位抗议抱怨,客户往往看似很有同理心地拿起耳机来听,然后说“我听起来没问题啊”。
El-Metwally 女士介绍了两个远程口译的平台:voiceboxer.comcatalava.com。我只能祈祷远程口译不会变成常态。
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如粮农署、国际海事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均有定期而庞大的口译需求,因此内部均建立口译员派遣系统与文件管理系统,让口译员清楚了解自己要担任哪一场会议的口译工作,工作的时间、地点、同事、相关会议数据文件等等。这些系统也处理报账、薪资支付、税务等财务及后勤事务,对组织机构与口译员来说都相当便利。
有些口译员也不再打印文件,连准备工作都全部数字化。El-Metwally 女士则介绍了个款 iPad 的应用程序,帮助口译员准备会议数据,例如 Split Screen、Noteshelf、GoodReader、NotesPlus、Slide Shark。
我自己多半还是使用笔电来准备会议数据,但有时碰到口译间狭小到一种没有人性的境界(例如建国南路某地下室国际会议厅,或者松仁路某国营企业会议厅),桌面完全摆不下笔电,只好改用 iPad。我个人使用过 GoodReader 和 Slide Shark,我相当推荐前者,因为它可以连结 DropBox 及 Google Drive,同步存取与编辑档案都很方便。即使稍贵(好像是 NT$590),我认为都是口译员很合理的投资(如同一套质量很好的西装或一台速度很快的笔电)。
另外,译者最在乎的“词汇库”,El-Metwally 女士介绍了 Interplex、Boothmate 这两款应用程序。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 www.interpretbank.com 这个口译员开发给口译员的词汇库软件。我已经下载试用版,正在试验。它最酷的地方是可以将现场语音连接到计算机的软件中,碰到专有名词与数字会自动跳出“字幕”,若辨识到词汇表里头建立的条目,也会跳出双语对照。另外它号称可以用语音识别直接把字幕打出来,并同时跳出上面提及的专有名词、数字、建立的词汇条目。究竟有没有那么强大,只能拭目以待。
最后,El-Metwally 女士介绍了几个产品与应用程序。我自己最想买的是 RAVPower Filehub,因为有时候不敢只带 iPad 的原因就是主办单位(讲者)常常现场才给投影片。这时候就需要有转接设备才有办法把档案从 USB 上复制到平板计算机里。这个产品同时可以传输档案,还是行动电源,若不幸到了一家只有“有线网络”的饭店,它有 Ethernet 插孔,可以瞬间变成无线网络基地台,似乎很好用。
El-Metwally 女士曾提到,欧洲许多口译员似乎是因为年纪比较大,对于这些新技术不是那么有兴趣,而工作习惯与合作模式也导致彼此的经验分享与交流似乎非常有限,相当可惜。我和来自北京的同事聊了不少,他说他想在圈子里推动共享词汇表与项目管理平台,但成果有限。老实说我也不意外,因为口译员本来就是个性古怪难搞的一群人,更何况中国的口译圈竞争那么激烈。这时就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常合作的同事人都很好,大家都会为了把工作做好而分享词汇表或分担找资料的准备工作。身为老师,我也希望同学可以在学校里培养出这样的团队精神、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我们都是生态圈里头的一份子,除了各自在岗位上好好努力之外,也不能忘记为创造更好而付出。
相关文章
将剑桥英英词典加入Alfred快捷搜索
Lazy loaded image
将Perplexity加入Alfred快捷搜索
Lazy loaded image
NAS需要定时重启吗?
Lazy loaded image
下载 B 站视频的五种方法
Lazy loaded image
B站视频下载神器——哔哩下载姬
Lazy loaded image
Windows下使用OCRMyPDF批量识别扫描版PDF文字
Lazy loaded image
《小王子》第十三章《小王子》第十二章
Loading...
TZ
TZ
阅尽千帆终执手,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新发布
振臂高呼GPT必应
2025-2-3
将剑桥英英词典加入Alfred快捷搜索
2025-2-3
【转载】美国霸权的衰落
2025-2-2
将Perplexity加入Alfred快捷搜索
2025-2-1
五行旺衰
2025-1-30
正视中美差距
2025-1-30
2017-2025TZ.

阅千帆 | 阅尽千帆终执手,此心安处是吾乡

Powered byNotionNext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