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本文根据网上流传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当前国家面临的结构性困难
目前,我国面临许多结构性困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产业的产能过剩。此外,在制造业本身,也存在着行业竞争过度激烈,大家都感到"特别卷"。
地方政府行为模式亟需扭转
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往往采取返还企业所得税和个税等措施,而主要依靠从企业生产的采购环节收取增值税等方式获得收入。这导致地方政府有强烈冲动进行规模扩张,而不管企业是否真正盈利。比如,很多省份盲目将汽车等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但从全国范围看是极其低效的资源配置。
中国生产效率越来越低。很多中西部低效率的地区利用从东部获得的转移支付来补贴当地企业免税,挖东部省市的墙角,把产业挪到自己低效率的地区,导致整个国家的生产效率下降。这种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是当前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财税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造成上述问题的共同原因在于财税体系改革需要进行,但已经被拖延了十年之久。早在2012年前后,华尔街就在讨论中国地方债务问题,当时估计在20万亿人民币左右,对当时的GDP体量影响严重。2013年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本应在2014年进行财税体系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期进行。
财税改革受阻
2014年就想进行改革,但一直被各种利益集团和失控的地方政府阻碍。当时楼继伟也想推动财政改革,堵住地方无序扩张的口子,但财政改革搁浅的同时金融领域的自由化大门却被打开。金融失控导致财税改革受阻。
金融自由化之所以会阻碍财税体系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金融自由化助长了地方政府的冲动
金融自由化为地方政府规模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在金融管制时期,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主要依靠财政资金。但金融自由化后,地方政府可通过平台公司、城投债等方式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加之影子银行的野蛮生长,地方融资约束显著弱化。财政约束弱化助长了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冲动,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因此,原本意在通过财税改革来规范地方行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被金融自由化抵消了。
金融失控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
金融自由化本意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在地方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体制下,金融资源并未流向最有效率的领域,反而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地方政府利用宽松的金融环境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产能过剩行业获得了更多信贷支持,虹吸了大量金融资源。同时,在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下,房地产泡沫不断积聚。这些都加剧了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融资难问题。而财税体系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纠正经济结构失衡,但金融失控无疑给改革设置了障碍。
金融风险积聚影响财税改革进程
放开金融管制导致地方债务快速膨胀,金融风险不断积聚。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性,也迫使中央政府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中央需要未雨绸缪,防止地方债务风险外溢演变为系统性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一旦爆发局部风险事件,中央也需出手托底,恢复市场信心。在此背景下,中央不得不放缓财税体系改革进程。原本可能触发的地方债务违约在金融维稳压力下被延后触发,财税改革也因此一再延宕。
利益集团借力金融市场阻碍改革
金融自由化催生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影子银行等一系列游离于监管之外的金融力量。它们与地方政府勾连在一起,既是地方融资的工具,又借机攫取了大量经济租金。这些隐性的利益集团游走于体制边缘,依靠金融市场壮大自身实力。它们成为阻碍财税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担心改革将切断利益输送,因此极力反对改革。
财税体系改革倒逼地方转变
三中全会提出要进行消费税改革,将生产端的税收向中央集中。增值税从目前的五五分成逐步过渡到全部上缴中央。未来生产端的税收将全面向中央集中,再由中央根据各地区发展水平进行统筹分配,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中央集中财权,但不能一刀切。为了社会稳定,还需给地方开辟新的收入来源,这就是消费税改革的意义所在。地方政府将主要依靠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获得财政收入。
消费税倒逼地方政府转变观念,要更好的培育当地消费市场。地方政府要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让老百姓有信心消费。像美国上世纪60、70年代的“伟大社会”计划一样,政府投入改善民生,提振消费信心,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此外地方政府还要开放营商环境,为消费创造条件。
在生产端,地方政府要转变过去圈地圈厂的做法,而是要培育能够真正盈利的优质企业。要向深圳学习,充当"投行"角色,扶持本地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补贴企业创新而非一味补贴生产。通过参股创新型企业获得资本增值收益。合肥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企业家也需转变经营理念
除了政府转变,企业家自身的经营理念也需要转变。过去很多企业尤其是60后、70后一代企业家,往往更关注规模扩张而非利润率。他们形成了快就是好、规模就是硬道理的价值观,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常常陷入低价竞争、价值粉碎的恶性循环。企业家要学会在全球市场中树立品牌形象,学会高端定价,追求高质量发展。当然,现在也涌现出一些具备全新理念的优秀企业,他们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结语
总之,这次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措施切中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害。财税体系改革将倒逼地方政府转变行为,推动国家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但改革的阵痛在所难免,需要政府、企业、全社会共同努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改革带来的美好未来。
- 作者:Neo Zed
- 链接:https://musingpages.com/politics/2024/07/26/reform-after-3rd-plenary-session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