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合上书卷,区桂芝老师的《课本中消失的文学生命与千古追求》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终于读完,薄薄的一本小书,不仅收录了在台湾被108课纲删掉的经典古文,还讨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凝炼镌刻深入中国人精神的概念,四维八德中的礼义廉耻、仁人志士的仁、君子的含义,还有亲子师生之间的相处之道和言传身教的要义。
如今这个时代,知识不再短缺,甚至趋于过剩。在汹涌澎湃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中,人就像掉进海里的一样,匆忙惊怖地扒拉着,努力把头露出水面,别的什么都不顾上了。顾不上思考,顾不上全局,顾不上谋划。于是,我们的脑子里充斥着新的信息和潮流,总是担心被时代抛弃,而对于传统的旧的信息,也在不假思索地抛弃。四书五经已经鲜有人解其义。那些散落在不同时空的君子剪影,在成了书页间缓缓凝聚成的青铜镜,丧失了鲜亮,也没多少人去翻动了,映照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斑驳锈迹。
区老师的书,前几章列举了柳宗元、范仲淹、顾炎武、连横、辛弃疾和王羲之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包括《兰亭集序》《岳阳楼记》和《廉耻》等文言文。这些文章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人格理想。《兰亭集序》展现了王羲之对生命流逝的感悟与对艺术永恒的追求;《岳阳楼记》彰显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顾炎武的《廉耻》则阐述了“士大夫之节操”的重要性,强调廉耻之心乃立身处世之本。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更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道德修养、人格完善的不懈追求,介绍了中国山河秀丽的美好景色。
塔绿班(民进党)统治下的台湾,在108课纲中删除了经典文言文,企图减少青少年教育中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强调台湾本土文化,想从根上斩断下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断送台湾几代人的文化根基。区老师在108课纲提出的时候,就振臂疾呼,对其大加挞伐。但是,可怜并没能扭转台湾闷头继续走向极端。
书的后半部分着重讨论品德教育的意义,强调“仁”“耻”“君子”这些中华文化传统概念的重要性,以及随着时代变迁,教育应重视道德品德的培养,应该重视老师传道授业和父母言传身教的理念。
区老师批评,父母们用虚假承诺兑换孩子暂时的安静,教师将知识拆解成提分公式,教育现场充斥着“言教”与“身教”的断裂声。孔子“有教无类”的杏坛早已坍塌,留下的是标准化考场里整齐排列的填鸭座椅。在这个连幼儿园都在比拼编程课的时代,区老师以“不器”的古老智慧叩问:我们究竟要把孩子锻造成精密零件,还是培育成能感知四时流转的完整生命?
书中对"仁"的多元诠释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教育实验。孔子对樊迟的春风化雨,对颜渊的云山雾罩,对仲弓的殷切期许,构成中国最早的因材施教模板。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撕扯中,在传统与现代的角力场里,这本书为我们标定了一个文化坐标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展览,而是要让古典智慧在当代生活中持续造血。当我们在水泥森林里寻找精神出路时,应该回望那些被教科书遗忘的文学生命,让孔子的因材施教、曾子的诚信寓言、司马光的史家笔法,重新成为构建现代人格的建材。
毕竟,只有理解了自己从何处来,才能看清该往何处去。
- 作者:TZ
- 链接:https://musingpages.com/journal/2025/02/21/rebuilding-spiritual-homeland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