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人不是乒乓球,本来就不可能一模一样,本来就千差万别,逮到特殊的东西就说这是病,不对。
群友如是说。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
“以功能上的不健全偷换统计学上的不常见”,这是一种常常用来打击少数派的手段,方便一些人在多数派中寻找安全感和自信。
另一方面,通过消费主义推崇的一键氪金换皮,实现特立独行,掩盖自己泯然众人平平无奇的本质,克服自己“无法被人看到”的虚无感。这种特立独行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基本上在实现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再特殊,因为这种特立独行有两个致命缺点:第一,这样的特立独行没有个人的印记,它并不专属于你;第二,这样的特立独行没有护城河,传播没有障碍,别人看到的那一刻,就也可以一键拷贝。所以,这样的特立独行是没有保鲜期的,要保持特例毒性,大部分人只能继续追求,追求比别人更早,或者比别人更“极端”,也就是更“出格”更“过分”。
要追求更早很难,需要的敏锐观察和品味不容易有,需要的影响力也不容易有。但追求极端,只需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在乎的人”,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只在乎我”,还是比较容易有。
我很认同武志红在《深度关系》里引用的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给心理健康的标准:自信和热情。这个标准简洁而有力,直指心理健康的核心。
自信,意味着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稳定的认知。它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建立在对自我的深刻理解之上。一个自信的人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
热情,则体现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它意味着对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保持积极的兴趣和投入。热情使人充满活力,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和体验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两个标准相辅相成。自信让我们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热情,而热情又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相比于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不存在某些不健康的症状",科胡特的标准更加积极和建设性。它不仅仅关注问题的消除,更强调个人潜能的发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这种观点与我们前面讨论的"不应简单地将不常见的特征视为病态"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的所谓"特立独行"可能只是表面的与众不同,而缺乏真正的自信和热情。真正的心理健康应该是从内而外的,是对自我的认同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通过外在的标签或极端行为来获取认同感。
 
可喜可贺国庆假期
Loading...
TZ
TZ
阅尽千帆终执手,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新发布
振臂高呼GPT必应
2025-2-3
将剑桥英英词典加入Alfred快捷搜索
2025-2-3
【转载】美国霸权的衰落
2025-2-2
将Perplexity加入Alfred快捷搜索
2025-2-1
五行旺衰
2025-1-30
正视中美差距
2025-1-30
2017-2025TZ.

阅千帆 | 阅尽千帆终执手,此心安处是吾乡

Powered byNotionNext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