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在群里跟一个朋友聊家长鸡娃,认为孩子的分数高于一切。我觉得这样不好,分数这个东西,够用就好了,够用之后就把时间拿出来做别的事。
看重分数,看重成绩,本身其实没错,因为我相信,大部分孩子自己也希望考个好分数。
错就错在,从看重分数出发,做的事情变形了。父母跟孩子之间,不再是亲子了,变成上下级了,变成监工和劳力了,变成技工和产品了。父母对孩子说,你得完成我给你定下的目标,你得执行我给你下达的指令,你得满足我对你的预期。这样的亲子关系,就纯粹的是冷冰冰的甲方乙方了,根本没有温度和感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取得了好成绩,又能怎么样呢?到最后,就算拿到了高分,家长心里想的也不是“我的孩子真棒,我真替我的孩子骄傲。”,而是“我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我真骄傲”。孩子变成了父母的工具,变成了父母的手段,而目的是什么呢?是满足父母跟别的父母攀比的胜负欲虚荣心?是满足父母内心深处“我的孩子必须比我强”的执念?
可是这样的亲子关系根本就没有营养,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能从这个关系中得到滋润和休养。然后呢?孩子变成了空心的少年,大人成了焦虑的暴君。
孩子应该是目的,而不应该是手段,不能把孩子工具化。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本身就具有绝对的价值,他的价值不因为考分高低而有所损益。他的健康、幸福、快乐、成长,都应该受到重视。接受孩子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作为父母,我们去关注和满足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相反,如果把他们当成是手段,那他们就不具备绝对的价值,他们的价值取决于他们为他人(父母)创造了什么价值。把孩子当成是手段的话,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就不是考虑因素了,唯一值得考虑的就变成了他们的KPI,他们是否为别人创造了价值。比如,他们是否考到了足够高的分数,为家长甚至老师带来“价值”。
成为工具和手段的孩子,即使考了高分,也不会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因为他们的努力,并没有为他们自己创造价值,这些价值并没有回馈到他们自己身上,而被真正的“目的”(父母和老师)剥削和偷窃了。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过分依赖外部评价,无法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来自别人对他们的考核和评分,完全取决于自己为别人创造了多少价值,是否满足了别人对他们的预期和要求。
在我看来,考个好分数并不是完全不重要,而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和前提上。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心情愉悦和全面发展。好成绩应该是孩子自主学习、探索兴趣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被强加的目标。我作为爸爸,应该始终跟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哪怕要监督和督促他学习,也不是居高临下,只下指令就撇手不管,而是提供他需要的必要支持,包括情绪、资源、方法论。
作为父母,我想成为孩子的后盾,他们所谓的有没有出息、成绩好不好,并不能作为考核我是不是好爸妈的指标。相较之下,孩子对我的信任、信赖,才是考核指标。能在一个充满安全感和自信心的环境中成长,他自然而然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不仅能成为优秀的学生,更能成长为健康、快乐、自信的人。
- 作者:TZ
- 链接:https://musingpages.com/journal/2024/09/12/more-than-scores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