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标签
参考标签
💡
原文版权完全归原作者所有,这里只作转发,以收藏和推荐阅读。如欲阅读全文,请点原文链接: 知乎3000万点击:普通人跨越阶层有多难?突破口在哪里?

01 父母是每个人的起点 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中国最近这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的强,是因为父母被耽搁了。
再往后几代,大家就能看出来我这句话的威力了。
美国英国德国那边的成熟型社会,这一点非常明显,绝大部分孩子没法超过自己的父母。
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无成,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但是孩子却好像故意跟他们对着干,就感到非常有意思。因为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模仿你们啊,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
当然了,等他长大了,他也会去教育自己的儿子,并且头头是道。但是孩子依旧当做听不见,然后该干啥干啥,爹啥样他啥样。
也就是说,排除低概率基因变异的情况,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
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
你娃长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
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
你娃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
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娃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这就叫社会基因。
有了义务教育还好点,毕竟能跟着牛顿学点基本常识,跟着鲁迅学点骂人话。
如果学的比较深,还可以知道什么叫薛定谔的猫咪。
不再局限于所有知识都来源于家长,但是家长无疑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也就是说,富人会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承给孩子,穷人会把自己的各种玩意全部传授给下一代。
尽管很多东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对,但是不知不觉也就传递下去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啥样孩子啥样,多么令人悲观和不安的消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从父母那里并不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
因为父母自己也不大明白,而且这种状态会一直通过“社会基因”向下遗传。
这一点在农业时代特别明显,因为那时候读书是奢侈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随随便便就接受到知识。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读书识字的事,经验几乎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只有曾国藩他们那种小地主家庭,大儿子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剩下的孩子里选个脑子灵光的圈起来抓学习。
这代人考个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个进士什么的。
等着这个娃如果出息了,就把家里其他兄弟也带出去。比如后来曾国藩牛逼了,就把自己的俩兄弟曾国华和曾国荃也带出来,跟他一起在外边打仗立功。后来那个曾国华阵亡在了三河镇,另一个弟弟曾国荃后来混的风生水起,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也还不错。大家看出来了吧,古代整体遵循的就是一种“进化算法”。
一步一步来,每代人中择优培育,如果一个人发达了,大家一起跟着发达。
notion image
现代社会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被认为是后来德国和美国迅速赶超英国的杀手锏。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重点是挖煤纺织嘛,技术含量不高。英国当时把工人当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换一批,根本没人力资源一说。德国最早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在电力时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得有相关知识才行。英国那种“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为不识字的人没法操作电力设备。
注重教育,全民素质高的德国和美国后来居上,这招后来又成了日本中国等后发国家的杀手锏。义务教育强行把孩子们送学校,一方面可以搞爱国教育,这个别笑,是真的。
美国那样的一个大熔炉国家,每天早上孩子们都要背诵誓词,就是那个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时间长了,国家意识就出来了。
民国时期没有义务教育,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中国的。这个没开玩笑,马督工之前就讲过,“中国人”这个概念完全彻底的普及,不到七十年。
义务教育另一个优势,就是打破“社会基因”。
父母知道的东西就那么点,而且有可能是个神棍,这个也没瞎说,韩国遍地神棍,发达国家里也是如此。
比如说美国那边很多神棍,在家跟孩子说是上帝用了七天创造了世界。
学校有义务教育,孩子被拖到学校强行灌输宇宙大爆炸,进化论,分子生物学什么的。这200年里,美国信教比例大幅下降,跟普及义务教育强相关,现在美国信教比例应该是一半左右。
在中国也一样,这些年创造了不少奇迹,穷的掉渣的村里竟然能考几十个大学生,改变了命运,突破了父母天花板,不得不说义务教育功德无量。
不过这毕竟是少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一个情况,发现各个层次的人都聚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
这倒也不是他们故意排外,而是一种能从数学上证明的“同质化分层”机制,这玩意跨越物种,跨越文明,都存在。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个穷人,你离开了家庭,尽量不受家庭影响,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你周围的人普遍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
你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你想牛逼就得突破这个圈。
notion image

02 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 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子

一般社会初期的时候,都比较平等,有点像把水和油使劲摇一摇,在一段时间内混在了一起。但是静置一会儿,慢慢就恢复到水油分离状态了,各个阶层会形成明显的界线。
这个不要觉得不合理,全世界都这样,古代现代也都这样。
比如中国以前也不像现在,我读大学那会儿我们这些“土炮”去大城市读大学,发现大城市里的人跟我们其实差的不太多,也都不咋时髦。当时我们班的城里人,住着那种大城市里很常见的单位宿舍,我去看了还觉得不如我们小县城小平房住的爽。
感觉2008年左右是个分水岭,城乡迅速就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潮,跟村里的长得都不太一样。
我当初的大学同学现在已经在大学教上书了,他有次跟我感慨,说他站在讲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学生们哪个是大城市的,哪个和自己一样是村里来的。而且他发现一个事,最近这几年越来越明显,大学里,他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自己上大学那会儿全校都是土炮的盛况,已经不再重现。
其实观察欧美就能发现,欧美已经在稳定的制度下发展几百年了,社会变得非常稳定。不像我国这样经历完革命也才七十年,正儿八经的稳定发展也才三四十年。
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富豪阶层,中产阶层神马的。中产阶层们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几万几十万,教育演变成了军备竞赛,大家都觉得努力一下还有希望。
在未来,这种状态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呈现出“圈子化”,各种不同的圈子一起快乐的玩耍。有的圈子里的人,只需要维持现状不坠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却需要不断向上突破。
有点像有些人住在高楼层,只要维持不掉下来就行了,有些却需要气喘吁吁爬上去。
问题是高楼层的人,在竞争中维持很高的优势,层次越低的人资源和条件越差,爬起来就越难。这个不是在说我国,全世界都这样,而且越成熟的社会越这样。
下图是德国的一个情况,5%的人拥有德国将近一半的房子:
notion image
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
notion image
莱比锡有5%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这些人的房。
notion image
之前网上有个说法,说是德国人就不急着买房,所以房价不高。
后来我问我们几个公司的德国小伙伴,我说你们德国人真有这么豁达的房地产消费观?
他说只有傻逼才不喜欢房,他们攒不住钱,而且买房后对生活影响太大,普遍买不起房。德国政府是很鼓励买房的,首付非常低,但是大家依旧不太能买得起。
如果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很快也会出现欧美的那种明显分层效果:
牛逼家庭从一开始就买了好学校的学区房,然后通过好小学升好初中,然后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路径就上去了。当然了,这里不是说进了好小学就一定能上名校,欧美顶级私立也没这个效果,但是概率会大增。
对应的,普通人就概率大减,受教育权利就这样一点点向上移动,能扭转不?也不是不能,但是不太好搞。
比如明清的时候,朝廷就发现一个大问题,南方在科举考试中比北方厉害的多。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战乱祸害较少,很多知识家族底子足。这些知识家族往往藏书上万册,甚至有藏书楼,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举套路,辅导下家里孩子自然有加成。
更重要的是,从宋朝开始,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培养小孩这个事业里。南方读书的孩子,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北方。福建和浙江这两个省的书院数量,比其他省份加起来都多,经济实力的优势会反馈到所有层面,包括教育。
所以中国从明朝开始,就有点像现在的录取模式,各个省都会有照顾,而不是简单的全国一起录取。但是在各省内部,依旧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绝大部分名额,跟现在多像啊,现在不也是各省那几所重点中学,会拿走一大半名额嘛。
所以吧,不要怀疑,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你进不了这个圈,你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举例来说,孩子进不了某些好的学校,你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说很难考上;如果上不了这类大学,将来就没法进入那些互联网公司。
说这个并不是准备贩卖焦虑,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或者说已经来了。
notion image

03 消费的枷锁 穷人和富人的消费方式差距很大

在《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话对我打动特别深:
穷人和富人都会买奢侈品,穷人往往用他们每个月的血汗钱购买,那些本应该用来投资或者留给他们的子女的财富。
富人则是用他们所产生的资本购买。
穷人购买了奢侈品后确实让他们看上去富有了,但他们随即进入了债务危机。
每月的工资用来偿还债务,并继续贷款,他们进入了恶性循环。
也就是普通人把自己的工资花了,而一些有富人视野的人会把钱攒下来,买那种可以带来流水的东西。
能带来流水的东西叫资产嘛,然后花资产带来的钱,因为那个收入算被动收入。
而且穷人消费和富人消费差距很大。
之前德国的一个顶级房地产商,有个言论特别有意思。
他说财富积累到一定时候,钱是花不出去的。
你买辆豪车,车升值了,你买个手表,手表升值了,你买金子,金子升值了,你不能通过消费来消灭钱,这可能就是有钱人生活的枯燥之处吧。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类资产消费什么的东西吧,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的要死。
最基本的一点,这些年慢慢的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如果买几套房子,然后坐着当包租公,那该多爽。
可问题是道理都懂,怎么办?
这个问题首先最难的,就是需要大笔的启动资金,去哪找?
如果慢慢攒钱的话,估计得攒到天荒地老才能攒出来房子的首付,但问题就是赚的钱不够多嘛。
对于大部分穷人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钱不够花,怎么攒钱买资产?
有人说可以借贷嘛,但是流水少的情况下,大杠杆几乎是找死。更郁闷的是,穷人信用不太行,借不到钱,或者借钱成本太高。这里说的信用不是生活里说的那个信用,而是银行对你的信用评级。穷人没有抵押物,评级低,银行要不不借给你钱,要不利息高的要死。
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钱90%以上是从银行贷出来的。
对,没写错,市场上90%以上的钱都是贷款,你贷不到钱,很多游戏就不带你玩。所以吧,这件事对于那些有条件但是消费观有问题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但是对于真穷人来说,几乎无解。明知道当前的生活方式越走越窄,但是依旧只能这样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郁闷的事了。
当然了,有些人属于“道理都懂,客观条件导致没法操作”,但是依旧有不少人脑子里真缺根弦。我有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去当村官了,他说国家给贫困户是有拨款的。但是很多贫困户,并没有好好的把这部分钱利用起来,不少人到手后随手就瞎花了。
他感慨有部分人穷是缺机会,有部分人真是活该穷,扶不起来。
notion image

04 习得性无助 绝大部分正常人对人生有种“认命感”

下边这段话是从微博“硅谷王川”那里看到的,非常有启发。
我其实有类似感觉,但是一直没能用语言概括出来,直到他发了个帖子出来,我也不必总结了,直接抄过来: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缺乏选择的状态,大脑潜意识会慢慢认为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现状改变自身命运。
于是会进入一种所谓 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变得更为消极。
即使情况改变,有机可乘时,也不去行动。
这种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忧郁症。
当有很多选择时,自我掌控感非常强大,这样人可以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当然选择过多的时候又有3个问题: 决策需要耗费更多精力,选择后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犯错误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强。
Barry Schwartz 《选择的悖论》(paradox of choice)
大家看到了吧,如果长期不做选择,大脑就会变得很消极。
很多人说自己感觉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其实完全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时几乎没啥事需要自己选择,完全是生活逼着你在往前走?
这种状态下,时间长了确实会产生一种越来越强的消极状态。
既不想改变,也不想去想改变的事。这也是我这些年目睹的强人和穷人之间最大的差别。绝大部分正常人似乎对生活有种“认命感”,觉得也就这样了,凑合着过吧,又不是不能过。
但是强人总有种碰上问题就主动去解决,解决了还要优化,优化了还要固化的习惯。这两种思维一开始可能效果不太明显,持续10年,非常可怕。
说到这里,得祭出我们这张图了:
notion image
很多事都是你得做很久很久完全没起色,最后一小段时间一飞冲天。
比如学英语,公号涨粉,文化观念的传播,财富的积累,甚至这段时间疫情在各国的爆发曲线,都是这个。
一开始都很缓慢没进展,跟乌龟似的,突然间就雄鹰展翅一飞冲天。不过在那天出现之前,大部分人已经放弃了。当然了,越厉害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穷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
手里没资源,行动力自然就差,而且干啥都不顺利,会对信心打击特别大,时间长了自然就崩溃了,这玩意是个正反馈或者负反馈的通道。
牛逼人有自信,自信又有助于他穿越痛苦的周期,达成目标后变得更自信。
不牛逼的人恰好相反。
notion image

05 那怎么办呢?

按照我们上文说的反方向走,不就行了嘛:

怎样突破父母的限制?

没啥办法,只能是多读书了。
中国高考为啥这么惨烈,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看出来这是最廉价的向上突破途径,这是第一个机会。欧美呈现出来的趋势,是大学学费越来越贵,英联邦等国干脆把大学当创收工具了。

怎样突破同质层分化?

年轻时尽量去大城市,然后埋头苦干,越是小地方,越板块固化。

怎样克服消费枷锁?

勤俭持家呗,就算一辈子没攒下钱,也给下一代留个好习惯,一代不行就用几代人。东西方都是一样的,每一个豪门的崛起,都需要好几代人,上一代做下一代的基础。

怎样克服习得性无助?

去选择去做那些不敢做的事,这既是对大家说的,也是对我自己说的,今后要一直做这事,只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年轻。

而且社会学有个结论:

社会中下层人的收入,往往不太依赖运气,这类人的收入都是确定的,都是固定工资;
越往上,运气比例越大。比如某思聪,运气占据了很大比例。经商做买卖什么的,都高度依赖运气。越有钱的人,往往收入中运气比例越高。
整体而言,如果你工作非常忙,一般来说先忙工作,如果有闲暇时间,也别闲着斗地主,可以发展一些“运气行业”。
我的选择是开始经营什么东西,可以是微博,可以是头条,甚至每天剪一些沙雕小视频。我之前多次说这事,有个小伙伴前几天给我发消息,说他上次看了我的帖子后深刻反思了下,发现自己啥长处都没,只会玩游戏。
最近开始直播玩游戏,并且上传了一些游戏小技巧,比如绝地求生怎么压枪,比如P社游戏怎么上手。竟然有了一波关注,今后要去做兼职UP主了,终于知道业余时间该干点啥了。

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

因为生产的是大哥,消费的是屌丝。如果一直做消费者,花自己的时间和钱,玩别人的游戏,吃别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产端转进,那就一直处在一个坑里,永远也别想翻身,你得让别人消费你的东西。

互联网时代为啥好呢?

因为“生产者”门槛一降再降,传播边际成本也一降再降,屌丝不需要打广告也可以推广自己产品的时代竟然来了,这玩意才是真大时代。

这里说的消费,不一定是花钱,现在花时间也是消费。

现在的一个决定,可能对一个没啥资源和动手能力的穷人来说没卵用,但是很可能五年后,就彻底改变了你的生活。如果一件事做过了,没成,那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你不是那块料,或者运气不好。
但是如果什么都没做,就觉得自己做不好做不成。
这是病,得电,用高压。
 
相关文章
【转载】美国霸权的衰落
Lazy loaded image
【转载】美国民主最不适合美国,以及西方制度的运行条件
Lazy loaded image
特朗普和中国人民
Lazy loaded image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What It Is and What It Does
Lazy loaded image
左右斗争阶段性结果
Lazy loaded image
迈克尔·O·丘奇:美国社会三阶梯理论
Lazy loaded image
谢谢转载:王永利:美国大规模QE可能遇到大麻烦了
Loading...
TZ
TZ
阅尽千帆终执手,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新发布
振臂高呼GPT必应
2025-2-3
将剑桥英英词典加入Alfred快捷搜索
2025-2-3
【转载】美国霸权的衰落
2025-2-2
将Perplexity加入Alfred快捷搜索
2025-2-1
五行旺衰
2025-1-30
正视中美差距
2025-1-30
2017-2025TZ.

阅千帆 | 阅尽千帆终执手,此心安处是吾乡

Powered byNotionNext 4.8.3.